技术文章更多
景县食用菌研究所:平菇栽培技术
一、概述
平菇又名侧耳、糙皮侧耳、蚝菇、黑牡丹菇,台湾又称秀珍菇,是种相当常见的灰色食用菇。
平菇含有丰富的蛋白质,维生素和糖,即是一种美味菜肴,每百克于品含蛋白质20—23 克,而且氨基酸成分种类齐全,矿物质含量十分丰富。平菇中的蛋白多糖体对癌细胞有很强的抑制作用,能增强机体兔疫功能。常吃平菇可增强人的体质,减少血液中胆固醇含量。 不仅能起到改善人体的新陈代谢,调节植物神经的作用,而且对减少人体血清胆固醇、降低血压和防治肝炎、胃溃疡。十二指肠溃疡、高血压等有明显的效果。另外,对预防癌症、调节妇女更年期综合症、改善人体新陈代谢、增强体质都有一定的好处。
由于平菇的生理抗性较强、适应性较广,一年四季均可栽培,而且,其生物学效率是食用菌中最高的品种,故而得到了广大菇农的欢迎,尤其初学食用菌技术者,几乎无一例外的把平菇作为技术练兵的对象。平菇发展之所以这样迅速,是因为它具有好多优点。
(1)营养价值高:平菇肉质肥厚,蛋白质含量高,含有18种氨基酸、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,其中8种氨基酸是 人体生理活动所必需的。如经常食用平菇,可以减少人体胆固醇含量,降低血压。有些资料介绍,还有防癌、抗癌的功效。
(2)适应性很强:平菇生命力旺盛,到处可以种植。不论是欧洲、美洲、澳大利亚、日本、印度都有分布。我国1975年以萌沈阳农学院就推广平菇栽培,到1978年全国才初具规模栽培。从上海、云南、福建、四川、湖南、湖北、江西、浙江、山西、河北直到东北地区从秋末至冬春,甚至初夏都可生产,目萌以陕西、河北、山东、江苏、河南、贵州利用防空洞栽培非常盛行。阳畦栽培,部分省已具相当模。
(3)原料来源广泛,生长周期较短,生物效率高:目萌除了用长段木、短段木或树枝进行人工栽培外,也可以利用工业、农业、林业产品的下角料~~麦秆、稻草、玉米芯、棉籽壳、甘蔗渣、木屑等生料或熟料进行大规模工厂式生产。不但原料来源非常广泛,而且经济效益很高。如100斤棉籽壳能产鲜菇120斤,1斤麦草粉可收1斤鲜菇。生物效率一般都在40%~120%左右。
(4)栽培方式多样:林区利用段木栽培。城乡主要在室内外、地道,利用木箱、床架、阳畦等进行生产,山东食用菌介绍7种栽培方式。
(5)销路广:平菇昧道鲜美、价廉,能大量内销,还可出口,很有发展萌途。
二、生物学特性
1、形态特征
平菇和其他菇类一样也是由菌丝体和子实体两大部分组成。菌丝体为白色,多细胞,具分枝和横隔的丝状体,呈绒毛状。子实体分菌盖和菌柄两部分。菌盖为贝壳状或扇状,常呈覆瓦状丛生在一起,直径4~12厘米,甚至更大;幼时暗灰色,后变浅灰色或褐黄色,老时黄色;菌肉白色,肥厚柔软;菌盖下面着生有许多长短不一的菌褶,白色,质脆易断,是产生孢子的场所。菌柄侧生或偏生,长3~5厘米,粗1~4厘米,白色,中实,上粗下细,基部常有白色绒毛覆盖,各菇体基部常互相连接一起。孢子光滑、无色,圆柱形或椭圆形,大小为7.5~10 X 3.5微米。成熟的孢子弹射在一起形成一层白色的粉末。平菇的孢子也是四极性的。
2、生活史
平菇在生长发育过程中,由于菌丝体在培养基中得到了足够的营养物质和外界适当的温、湿度,适宜的光照和新鲜的空气等条件后,便由营养生长转变为生殖生长。开始在培养基表面形成一堆堆小米粒状的子实体原基,形如桑堪,称为桑堪期。子实体原基经3~5天后,逐渐发育成为珊瑚状的菌蕾群,称为珊瑚期。小菌蕾逐渐伸长,并向中间膨大,成为原始菌柄。原始菌柄逐渐加粗的同时顶端长出一枚灰黑色小球体,即为原始菌盖,这时进入成形期。只有少数的菌蕾能发育成子实体,其余均萎缩。在15~16℃,湿度90%以上的条件下,桑椹期只需一天就可进入珊瑚期。条件适宜,进入成形期也只需一天。再经七天左右就可发育为成熟的子实体。成熟的子实体弹射出大量的孢子,就家一团团轻烟在平菇周围飘散。当这些孢子散落到适宜的环境,又会萌发成白色的菌丝体,经一段时间的生长;逐渐发育成新的子实体和产生新的孢子。
3、对生活条件的要求
影响平菇生长发育的环境条件很多,其中主要的有营养、温度、水分、空气、光照和酸碱度等。如果熟练的掌握了这六大因素及它们之间的关系,就等于拿到了种植平菇的金钥匙。因此,广大种植户必须在实践中反复领会。
(1)营养
平菇属木质腐生菌类,分解木质素和纤维素的能力很强。在自然情况下,能在许多阔叶树和倒木或树桩上生长。目前栽培中除利用适生树种榆、柳、株、胡桃等段木外,还可利用农副产品下脚料中的棉籽壳、玉米芯、麦草粉、甘蔗渣、豆秸、树叶和玉米秆等。平菇在松木屑、柳木屑、摆柏木屑上生长也好。现在全国各地农村栽培平菇利用最多的是棉籽壳。用它作培养料比木屑、玉米芯等效果要好。棉籽壳栽平菇一般每斤可产鲜菇0.6~1.2斤。
一般而言,菌丝发育的好坏,子实体产生的多少,和培养基的成分有关。凡富有碳水化合物的培养基都是很合适的。作为良好的碳原,主要是蔗糖、淀粉和纤维素。氮源主要是蛋白胨、尿素、丙氨酸、亮氨酸等。杉森等人证明,有机氮中酵母膏、肉膏有利于子实体的形成,天门冬酰胺是原基分化必须的氮素营养,高浓度的乙醇和酵母膏有助于菌丝生长,但对子实体的形成不利。C/N达40时最有利于子实体的形成。
平菇生长所需的基本营养物质包括碳源、氮源、无机盐和生长素等。碳源主要由棉籽壳、农作物秸秆等原料来提供;氮源,生产上使用麸皮、米糠、玉米粉、花生饼粉等来补充,除此之外还要加少量的无机氮,如尿素、硝铵等,此外,平菇生长还需要磷、钾、镁、硫、钙、铁、铜、锌等矿物质营养和维生素、健壮素、萘乙酸吲哚乙酸、三十烷醇等生长素。
(2)温度
温度是影响平菇生长发育的重要环境因素,对平菇孢子的萌发、菌丝的生长、子实体的形成及平菇的质量都有很大影响。平菇孢子形成的温度范围0℃~30℃,以12℃~20℃为宜。孢子萌发对温度要求较严格,在13℃~28℃的范围内都能萌发,但以24℃~28℃时萌发最好。孢子在水和培养液中容易萌发,经3~4天就可见菌丝。孢子在2℃~4℃冰箱中生活力可保持1年以上,若在常温下生活力只能保持3~4个月。平菇菌丝生长的温度最佳范围是15℃~36℃,以24℃~28℃最适宜,一般7℃~40℃都可生长或缓慢生长。低于7℃生长很慢,40℃就停止生长,高于45℃时死亡。但有些种类的菌丝在40℃时就死亡。我们前面所说的温度范围、适宜温度都指在灭菌的培养基上纯培养而言的。由15℃起,菌丝的发育开始加速,在28℃时菌丝发育达到顶点,28℃以后又渐次减退。但在大面积生产都用生料栽培,培养料未经灭菌,场地杂菌很多,一般都覆盖薄膜,湿度大,在适温中培养,最易引起来菌污染,以至导致失败。所以生料栽培时可将温度降低到20℃以下。春季栽培越早越好,甚至可提前到元月份栽培,当温度合适就出菇。秋季栽培应根据当地气温变化,不可过早栽培,以免通高温导致杂菌繁衍。
子实体原基分化温度范围10℃~20℃,高于23℃时不易分化出菌蕾。子实体发育的温度范围10℃~34℃。最适宜温度10℃~20℃。但不同种类的平菇对温度要求有明显差异,可分为高温型、中温型、低温型三类。高温型的子实体分化的最高温度在30℃以上,最适宜温度24℃以上,如白黄侧耳。中温型的子实体分化的最适温度为20℃~24℃,如榆干侧耳、金顶侧耳。低温型子实体分化最高温度24℃以下,最适温度不超过20℃,如粗皮侧耳,长柄侧耳等。
在平菇子实体分化时,需要忽高忽低的气温条件。这就是它的变温结实特点。从菌丝生长阶段转向出菇阶段给以短时间低温刺激,可促进子实体的分化,菌蕾加速形成。有人认为,变温结实的原因是菌丝体发育期漆酶活性高,使木质素降解为醌类化合物,而促进菌丝的发育;低温处理后漆酶的活性受到抑制,从而导致子实体原基的分化。有人利用人防地道栽培平菇,采用地上发菌,地道下出菇的方法,取得可观的经济效益。人防地道大约4~8米深,常年温度变化是8℃~18℃。冬季深层地道温度比浅层高,夏季则相反。所以地道温度不利于菌丝发育,但此温有利于子实体的形成。发菌阶段应在适温环境中培养,以利菌丝迅速生长。
按照平菇生长发育对温度的要求,恰当地选择播种期,是栽培成败的关键。
(3)水分
在人工栽培平菇过程中,不同生育阶段对湿度要求不同。菌丝体发育阶段,要求栽培料的含水量在60%—70%左右,若低于30%则菌丝生长受到抑制,甚至死亡。子实体发育阶段要求空气相对湿度为80%~90%。在40%—45%的湿度中小菇干缩,55%时生长慢;湿度超过95%时菇丛虽大,但菌盖薄,无韧性,且易变色、腐烂和感染杂菌,有时还会使菌盖之上再发生大量小菌蕾。即"再生现象"。
(4)空气
平菇是好氧性菇类,平菇在进行呼吸过程中,吸收氧气排出二氧化碳,通常在菌丝生长阶段,对空气中氧的要求比较低,所以能在塑料袋内或薄膜覆盖下健壮生长;而在子实体形成阶段,对氧气的需求迅速增加。在栽培时,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不宜高于1%,缺氧时不能形成子实体。即使形成,菌柄也长,菌盖薄而小,常不发育,有时菌盖上产生许多瘤状突起。所以在栽培时注意菌丝可以在半嫌气条件下生长,而子实体则直在通风的条件下培育。
(5)光照
平菇菌丝生长不需要光线,完全黑暗比强光照射菌丝生长快40%左右,因此发菌管理尽量保持黑暗;子实体发育必须有散光。光线过暗,只能长出瘦弱细长的菌柄而不能形成菌盖;完全黑暗下,即使其他条件都具备了,也不能产生子实体。强光也会妨碍平菇的正常生长。地道栽培时,出现在成丛细弱的菌桶上又长出一丛丛的菌柄,而菌盖却不发育,这就是光线不足之故。有人称二度分化现象,有关资料报道认为,平菇子实体正常发育需要1万烛光/米2小时的光照,同时要有充足的氧气。常规采取的照明灯和自然散射光适合菇体发育的要求。一般光照不足菇色白,光照强菇色暗。
(6)酸碱度(PH)
平菇菌丝适宜在偏酸性的环境中生长。实践证明,平菇菌丝体在PH值3-9的范围内均能生长,而以5.8-6.2最为适宜。当PH值超过8时,菌丝生长速度明显下降,超过10时,生长趋于停止。相反,PH值在4以下时,菌丝生长又会受到明显的抑制。由于平菇在生长过程中的代谢作用会使PH值下降,因此平菇发酵料栽培时,为了抑制杂菌污染,常将培养料的PH值调至7-8之间,这对平菇菌丝生长虽然不很适宜,但随着菌丝在培养过程中有机酸的产生,会使PH值逐渐降至最适生长范围内。
三、优选栽培季节和场所
1、平菇的常见种类
1)按商业化名称分
(1)糙皮侧耳:平常所说的“平菇”多指这个种,是目前广泛栽培的种类,主要是低温型和中温型品种。
(2)凤尾菇:原产印度,是一种栽培较为广泛的中高温平菇。子实体单生或丛生,菌盖扇形至贝壳状,菌盖灰褐色,性状似凤尾,故名。菌盖直径3―15cm,菌肉白色稍厚、菌柄侧生,白色,直径1.5―3cm,长3―10cm。菌褶白色,延生,不等长。孢子无色光滑,椭圆形至肾形,孢子印白色。
(3)榆黄蘑:又名金顶侧耳,是高温型品种。子实体多丛生或簇生,菌盖扇形、半圆形、圆形或喇叭形。
(4)佛州侧耳:从美国和德国引入我国,属于中低温品种。子实体覆瓦状丛生。菌盖直径3-12cm,低温时白色,高温时带有青蓝色转黄色至白色,初半圆形,边缘完整,后平展呈扇形或漏斗形。
(5)黄白侧耳:又名美味侧耳,紫孢侧耳、小平菇,属中低温型品种。子实体大至中等至较大,近覆瓦状丛生。
(6)桃红侧耳:高温型品种。子实体一般中等大,群生至覆瓦状叠生。菌盖直径3―13cm,初期贝壳状或扇形,后平展,盖缘呈波状。初期粉红色,水红色,后变黄土红色至近白色。菌肉较薄,淡红色,白色。菌褶桃红色,延生,密集。菌柄短或常无柄。孢子印淡粉色至桃红色。孢子光滑,无色,近圆柱形。
2)按色泽划分
不同地区人们对平菇色泽的喜好不同,因此栽培者选择品种时常把子实体色泽放在第一位。按子实体的色泽,平菇可分为深色种(黑色种)、浅色种、乳白色种和白色种四大品种类型。
①深色种(黑色种)。这类色泽的品种多是低温种和广温种,属于糙皮侧耳和美味侧耳。而且色泽的深浅程度随温度的变化而有变。一般温度越低色泽泽越深,温度越高色泽越浅。另外,光照不足色泽也变浅。这类品种如ACCC50822,ACCC50823,ACCC50596,ACCC50272,ACCC50249,ACCC50149,ACCC50151等。深色种多品质好,表现为肉厚、鲜嫩、滑润、味浓、组织紧密、口感好。
②浅色种(浅灰色)。这类色泽的品种多是中低温种,最适宜的出菇温度略高于深色种,多属于美味侧耳种。色泽也随温度的升高而变浅,随光线的增强而加深。这类品种如ACCC50618,ACCC50484,ACCC50544,ACCC50545等。
③乳白色种。这类色泽的品种多为中广温品种,属于佛罗里达侧耳种。
3)按温度划分
平菇孢子形成以12℃~20℃为好,孢子萌发以24℃~28℃为宜,高于30℃或低于20℃均影响发芽;菌丝在5℃~35℃均能生长,最适温度为24℃~28℃;形成子实体的温度范围是7℃~28℃,以15℃~18℃最为适宜。昼夜温度变化越大,子实体分化越快。
低温型  菌丝体分化最高温度5~22℃,子实体发育最适温度在12℃~15℃之间,如雪梅黑平、黑平王、紫平菇。
中温型  菌丝体分化最高温度15~28℃,子实体发育最适温度在16℃~22℃之间。佛罗里达侧耳、姬菇、凤尾菇。
高温型  菌丝体分化最高温度16~30℃,子实体发育最适温度在24℃~28℃之间。如雪梅灰平、广温平菇。榆黄蘑、鲍鱼菇。
4)品种选择
品种选择是进行平菇栽培的第一步,也是决定今后效益高低的关键。菇农要从栽培季节、设施条件、市场需求等方面综合考虑,选购适宜的高产、抗病平菇品种。对于平菇栽培新手来说,最好到正规食用菌研究所或科研单位购买母种,勿到无经营许可证、无科研实力的小商贩那里购买,以免上当受骗。
2、栽培季节
平菇的制种和播种时间,因各地气候不同、品种适宜生长温度不同而有差异。一般低温型品种在7月下旬至8月中旬制原种,8月中下旬至9月中旬制栽培种;中温型品种在11~12月制原种,翌年1~2月制栽培种;高温型品种在3~4月制原种,4~5月制栽培种。
播种可分为秋播、冬播和春播。秋播的播种期一般在8月中旬至10月上旬。8月上旬以前播种的,因日平均气温在25℃以上,虽然出菇较快,但在发菌期易遭杂菌污染。因此秋播的最适播种期在8月下旬至9旬下旬,此时日平均气温已降至20℃,对杂菌生长不利,一般经35~40天即可出菇,大批量商品菇生产最好在这段时间内播种。冬播的播种期在10月下旬至11月下旬。10月下旬播种的,经两个月可出菇,春节前后进入盛产期;11月下旬播种的,需80~90天方可出菇。春播的播种期在2月,虽然此时气温较低,发菌慢,但是很少有杂菌污染,4月中下旬可出菇。3月以后则不宜播种。
3、栽种方法
(1)平菇很适合于代料栽培,可以袋栽、柱式栽培、床架栽培和阳畦栽培、棚内袋装墙式栽培、室内袋装床架栽培。以袋栽和柱式栽培为优,其产量高、品质好、效益高。
袋栽平菇的优点:①有利于控制杂菌和害虫的危害,成功率高;②充分利用空间,占地面积小(15~18平方米的培养室可培养1500~2000袋);③生产周期缩短,采用堆积发菌,增高料温,加快发菌,缩短菌丝生长期;④便于移动管理,可充分利用场地;⑤有利于控制温度,保持湿度,出菇整齐,菇形好,产量稳定。
(2)菇床框架结构的设置 在室内用竹杆或立木搭建框架,框架上固定菇床底板,框架一般高2米,设三层菇床,层间距离60~65厘米;菇床宽度有两种,双边管理的宽110厘米,单边管理的宽55厘米;菇床底板由薄木板钉制而成,每根条之间相距1.5~2.0厘米。
(3)充分利用具有一定保温性能的设施如废旧大棚进行反季节平菇生产,可提高种植效益。
(4)平菇的栽培不需要建造专门的菇房,可以利用可在草菇房、闲置房屋、大棚等场地栽培,可搭架亦可地面栽培,但要有一定的散光,能保温、保湿,可通风换气,地面平整光滑,周围环境清洁卫生。
五、培养料配制
1、培养料配方
(1)棉籽壳99% 石灰1% 多菌灵0.1%
(2)包谷芯76% 棉籽壳20% 麦麸皮或包谷粉3% 石灰1%
(3)包谷杆87.5% 麦麸皮5% 包谷面3% 石灰3% 尿素0.5% 食盐1%
(4)稻草74% 包谷粉25% 石膏粉1% 多菌灵0.1%
(5)麦杆84% 麦麸皮8% 石膏2% 尿素0.5% 过磷酸钙1.5% 石灰4%
(6)锯木60% 棉籽壳30% 麦麸皮9% 石灰1%
(7)杂草94% 麦麸皮5% 石膏1%
(8)花生壳78%、米糠(或麦麸)20%、白糖1%、石膏1%。把花生壳切成1厘米长或将花生壳粉碎,然后拌入米糠(或麦麸)、石膏,调水后加入白糖。
(9)废纸89%、糠(或麦麸)10%、石灰0.9%、多菌灵0.1%。把切碎的废纸放入沸水中浸泡半小时后捞出沥干,再拌入糠(或麦麸)石灰和多菌灵即可。
(10)稻草89%、米糠10%、石膏1%。将稻草切成15厘米左右小段,放入0.5%的石灰水中浸泡24小时-48小时,再用清水冲洗,使pH值降到7-8.5,沥干水分,拌入新鲜米糠和石膏,最后使含水量达到65%左右则可播种。
(11)把麦秆碾碎后切成3厘米-5厘米长的小段,放入沸水中浸泡半小时捞出沥干,控制含水量在60%左右即可播菌种。麦草用量视生产量而定。
(12)酒糟88%、稻草或麦草粉10%、石膏1%、石灰1%、0.1%多菌灵,把各种料混合拌匀,调水到60%为宜。
(13)锯木屑78%、米糠(或麦麸)20%、白糖1%、石膏1%。先将锯木屑(最好是阔叶树的锯木屑)、米糠、石膏粉混匀,再拌入白糖水,调节含水量至60%左右即可。
(14)甜菜渣88%、米糠(或麦麸)10%、石膏1%、过磷酸钙1%。将甜菜渣(鲜、干均可)与米糠、石膏、过磷酸钙拌匀,调水到60%为佳。
(15)豆渣70%、棉籽壳(或稻草)30%。用800倍的敌敌畏和多菌灵液拌料。将干豆渣与棉籽壳拌匀,加入多菌灵(它们可以交替喷洒),然后调水至60%为止。注意:豆渣养分充足易发霉生蛆,栽培房要清洁干净;播菌种后隔10天可在菇房内喷一次药(多菌灵)。
(16)棉籽壳99%、石灰1%、多菌灵0.1%。按比例拌匀加水至60%,然后放料于订架、地面、竹筐或木箱内,铺上干净的薄膜,撒一层菌种铺一层,照此播上2-3层,最上面撒一层菌种封面,最后用木板轻轻压平,盖上薄膜保温发菌。
(17)玉米芯50公斤、石膏500克、过磷酸钙500克、多菌灵50克。先把晒(烘)干的玉米芯粉研成豆粒大小状,然后拌入石膏、过磷酸钙和多菌灵,调节含水量达58-62%为宜。最好覆盖薄膜闷一夜再播菌种。
(18)木屑82%、麸皮(玉米面)10%、石膏3%、磷肥2.5%、石灰2%和尿素0.5%。
(18)玉米芯(碎为花生米大小)90%、石膏2%、磷肥3%、生石灰4%、尿素0.5%和多菌灵0.2%。
(20)棉子壳96%、过磷酸钙1.5%、石膏2%和石灰0.5%。
(21)棉籽壳50%,玉米芯49%,石灰1%。
(22)玉米芯76%,棉籽壳20%,麸皮或玉米粉3%,石灰%。
(23)木屑60%,棉籽壳30%,麸皮9%,石灰1%。
(24)棉籽皮30%、玉米芯60%、麦麸5%、玉米面3%、石灰2%、加0.1%的克霉灵和0.1%的增产素。
(25)玉米芯1000公斤、石灰20公斤、石膏20公斤、平菇专用肥二袋(袋/1500克)、菇大壮5袋、克霉灵1公斤。
2、原料的处理
可用作平菇栽培的原材料很多,以新鲜、干燥、易处理、便于收集和保存为原则,配置时注意调节培养料的营养和酸碱度,原料调制前,对包谷芯、豆杆、稻草、麦杆、杂木等原材料,应预先粉碎成花生米大小的颗粒或碾碎并切成3~5厘米长的小段。
原料应新鲜、无霉变、无虫蛀、不含农药或其他有害化学成分。栽培前放在太阳下暴晒2~3天,以杀死料中的杂菌和害虫。如木屑拌料前要仔细剔除木屑中的杂质。
栽培平菇的辅助材料主要有麦皮、玉米粉、花生麸、石膏粉、磷肥、糖、复合肥、石灰等。
麦皮与玉米粉的添加量一般在20%左右。栽培时所用来生产的饲料类辅料要求新鲜无霉味,花生麸的添加量一般不超过5%,糖一般在1%;石膏与碳酸钙用量也是1%,其作用是用来补充平菇生长的硫和钙等营养元素,对平菇菌丝在培养料中产生的酸性物质具有中和缓冲作用。过磷酸钙或复合肥的用量也在1%;石灰的添加料的作用1是杀菌;2是调节酸碱度;3是补钙。此外,平菇栽培拌料时还应添加杀菌剂,如甲基托布津、克霉灵等杀菌药。
栽培前1-2天,将棉籽皮置于水泥地面上曝晒、并时常翻动,然后喷洒菊酯类农药,并覆盖薄膜熏闷一天,以杀死棉籽壳中的害虫和螨虫,选用新鲜无霉变的玉米芯。粉碎或压碎至花生豆大小,放入水池中,用木棒充分搅拌浸透后,捞出汤去多余水分。
3、培养基配置
按配方要求,准确称料,将料充分混合(易溶于水的应先加入水中溶解),然后加水拌匀,含水量控制在60%~70%之间,即用手握紧料,以指缝见水珠而不下滴为宜。。不同培养料加水量也略有不同,玉米芯、绒长的棉籽壳可适当加水多一些,绒短的棉籽壳应少加些水。
把棉籽皮、玉米芯按配方比例混合均匀再加入石灰、克霉灵等其它辅料和水后翻倒均匀,放置一小时用手握一把料,如能在指缝间滴下一、二滴水即可。
4、堆积发酵
拌好的培养料堆闷2—3小时,料吃透水后进行堆积发酵。发酵方法是:在日光温室里铺上旧棚膜,把拌好的料在膜上堆成宽1.5米、高1米的长方型料堆,每隔0.5米用木棍打一通气孔到料低便于通气。料堆上盖上塑料膜。料堆中心温度升到55—60℃时维持12—24小时,进行翻堆。翻堆后继续发酵,使料堆中心温度再次升到55—60℃,维持24小时,再翻一次堆。当培养料散发出发酵香味,可见到大量白色放线菌菌丝生长,发酵结束。然后用ph试纸检查酸碱度,调整到ph值为7左右。待料温降到30℃时进行装袋接种。生产实践证明,用发酵料栽培平菇菌丝生长快、杂菌少、产量高。
目前所采用的生料栽培,培养料不经过灭菌或消毒,仅用开水烫几分种或0.5%的石灰水浸泡,或只用清水浸泡后,调节所需要的含水量,就进行栽培。此方法投资少,生产成本低,方法简便。
六、装袋灭菌
1、装袋
(1)选用宽23厘米,长43厘米,厚0.025微米的低压聚乙烯筒膜,每公斤筒膜可截180个左右,每袋可装干料0.7~0.8公斤。人工装袋时,应一手提袋,一手装料,边装边压。装至离袋口8厘米左右时,将料面压实,清理袋口料物,排气后紧贴料面用绳子缠3~4圈,扎紧扎牢,防止进水、进气。装袋时注意:①装袋前要把料充分拌一次。料的湿度以用手紧握指缝间见水渗出而不往下滴为适中,培养料太干太湿均不利于菌丝生长。装袋时要做到边装料、边拌料,以免上部料干,下部料湿;②拌好的料应尽量在4小时之内装完,以免放置时间过长,培养料发酵变酸;③装袋时不能蹬、不能摔、不能揉,压料用力均匀,轻拿轻放,保护好袋子,防止塑料袋破损;④装袋时要注意松紧适度,一般以手按有弹性,手压有轻度凹陷,手拖挺直为度。压得紧透气性不好,影响菌丝生长;压得松则菌丝生长散而无力,在翻垛时易断裂损伤,影响出菇;⑤装好的料袋要求密实、挺直、不松软,袋的粗细、长短要一致,便于堆垛发菌和出菇;⑥将装好的料袋逐袋检查,发现破口或微孔立即用透明胶布封贴。
(2)装袋接种。选用厚度0.03—0.05毫米,直径25—30厘米的聚乙烯薄膜筒,剪截成45—50厘米的筒段作料袋,每袋装料约合干料1.5千克。装袋时先将袋一端6—8厘米处折叠,并使折叠端向下,从另一端装料,装到半袋时,在袋内料面上撒一层菌种,然后继续装料,装到距袋口6—8厘米时再往袋内料面上撒一层菌种,将袋口扎紧。这时再把料袋下端折叠的袋口翻转向上,打开折叠处向袋内料面上撒一层菌种,再把袋口扎紧。这样每袋料即播3层菌种,两端和中间各一层。
(3)先用4/5的菌种与栽培料拌在一起,当袋子装料到袋高的2/3时,用手把栽培料经经抹平,再把剩余的1/5菌种撒在最上面,将袋口扎好。
(4)先把已拌好的少量栽培料袋入塑料袋中,然后加入一薄层菌种,稍加压实后,再依次将栽培料和菌种分层装入袋中,袋满为止,袋中的栽培种要有3——4层,菌料要压实,并把袋口扎好。
(5)夏季栽培时,应以小型菌袋最适宜,建议生产中使用扁宽20厘米规格的聚乙烯膜为好;采用熟料栽培时,则采用聚丙烯膜或低压聚乙烯膜。事实证明,采用小规格塑袋时,装袋及播种时稍增加工费及材料费用,但可节省发菌时间、管理人工以及降低污染率、减少设施折旧费等,并且,小菌袋一般可提高生物学效率10%以上。
2、灭菌
(1)技术要点:①清洗锅内污水,换上清水,将装好料的菌袋及时进灶,合理堆放。料袋在灶内采用一袋袋上下对正的直叠式摆放。这样不仅孔隙大,有利于蒸汽穿透,而且灭菌后的菌袋成为四面体,有利于接种和后期管理。蒸仓内四个角自上而下留下15平方厘米的通气道,排与排之间也要留下空隙,保障蒸汽畅通,确保灭菌彻底;②灭菌时要做到“三勤”。即:勤看火及时加煤;勤加水防止干锅;勤看温度防止掉温;③烧火应掌握“攻头、促尾、保中间”。灭菌开始时必须大火攻头,力争在4~6小时之内使灶温升到100℃,并开始记时。然后稳火控温,使温度一直保持在100℃不掉温,维持24小时。灭菌最后2小时旺火猛烧,达到彻底灭菌的目的。停火后焖料,当温度降到70℃左右时,抢温出锅,并迅速运往接种室冷却,菌袋冷却时应“井”字形叠放,要注意,切勿“大头、小尾、中间松”;④防止漏气。常压灭菌灶的门要密封严实。
(2)采取物理方法消灭培养料里的杂菌
高压柜灭菌法:120℃灭菌稳压后保持4小时蒸汽灭菌;
蒸汽灭菌法:100℃蒸汽蒸透后保持6小时以上;
蒸锅灭菌法:菇农在生产上常采用蒸锅灭菌,先将蒸锅内注好水,锅上接上蒸屉(用砖和水泥砌成的专用蒸锅更好),上面用屉盖盖严并压紧。一般顶层上大气后再灭菌10~15小时也可以达到灭菌效果。
3、接种
(1)接种场所、人员、器械消毒:冷却室和接种室必须经过灭菌消毒,一般的方法是每立方米用15克硫磺或者5克高锰酸钾+10毫升甲醛熏蒸,也可以用烟雾剂熏蒸,有条件的可以用紫外线灯管杀菌。人员和器械用75%的酒精和0.1%高锰酸钾消毒
消毒后等到料温低于30度后开始接种,一般用接种箱或密闭的接种室接种,接种速度要快,菌种撒播表面后立即包严,以免杂菌进入。
(2)在接种棚中接种,工作效率可提高3-5倍。棚内用1%来苏水喷雾消毒后接种。接种时在袋口料面上铺一层菌种,可避免杂菌污染,而且菌丝生长时间可缩短3-7天。
(3) 播种采用层播法。具体操作过程是:首先在菇床底上铺一层塑料薄膜,其宽度为菇床底板宽度的2.5倍,然后在塑料薄膜上摊撒第一层平菇培养料,厚约3厘米;接着在第一层平菇培养料上撒第一层菌种,共摊撒四层培养料和三层菌种。经压实后,在培养料表面覆盖一层浸过水的湿报纸,最后用塑料薄膜严密包裹整个培养基。
(4) 接种要在无菌条件下严格操作,一是必须为接种创造一个相对无菌的环境以防止杂菌感染;二是必须按照一定的方法和程序进行操作,才能防止杂菌进入料袋内,确保接种成功。接种过程:①环境消毒。接种前一周将接种室内外打扫干净,撒上石灰或波尔多液。使用前3~4天将接种室密闭,用0.5~1公斤硫磺(或1公斤甲醛)熏蒸消毒12~24小时。料袋入室前,用消毒液喷洒室内外地面和空间;②菌种的选择和消毒处理。选择菌丝洁白、粗壮、浓密、交织成块的优质菌种,用消毒液清洗菌种瓶外壁并立即移入接种室,在无菌条件下,敲破瓶壁,取出菌种,将菌种掰成胡豆粒大小的块,不宜太大也不宜太碎;③在料袋温度降至28℃~30℃时,解开料袋一端的绳子,拉直料袋,并把菌种均匀撒在料袋口,一定要将料袋口的培养料完全覆盖,然后收拢料袋,套上塑料圈,盖上纸,用软胶圈把纸和料袋一齐扎在塑料圈上。接种时要注意以下几点:①做好接种时的灭菌;②接种时动作要快速、准确;③接种及操作人员必须做好个人清洁卫生,将手和头发洗干净,剪去指甲,手和手臂要用70%酒精消毒。
七、菌丝培养
1、堆垛发菌 菇棚(房)消毒后,把接过种的料袋搬运到菇棚(房)内,在畦床上对垛发菌。堆垛的层次,要看气温高低而定,夏秋季气温高时,堆放2~4层,料袋堆放成“井”字形,交叉排放,便于散热,垛与垛之间留出60~70厘米宽的人行道,便于操作和通风换气,还要留出一定的空地,以便翻堆倒垛。春季或冬季气温低时,畦床应铺上一层稻草或麦草,以免下层温度太低影响发菌,同时增高堆垛,堆放10~12层,上面在覆盖塑料薄膜或草帘保温,提高堆温,促进菌丝生长。如菇棚未建好,也可采用露地发菌。露地发菌场地要求干燥、洁净、凉爽,堆垛上盖一层草帘遮荫,下雨前加盖塑料薄膜,雨后揭膜,使温度保持在20℃左右为宜。
2、发菌管理的要点如下:
①保持温度、注意堆温变化。堆垛发菌后,要定期在料袋间插温度计观察堆温,注意堆温变化。发菌温度以25~30℃为好,高于30℃应及时散堆,加大通风量,防止高温烧坏菌丝。温度低于20℃应设法增温保温。
②通风换气。菇棚每天通风2~3次,每次30分钟,气温高时早晚通风,气温低时中午通风。
③保持干燥。菇棚内空气相对湿度60~70%为宜。
④光线要暗。弱光有利于菌丝生长。
⑤翻堆。堆垛后每隔5~7天翻垛一次,将下层料袋往上垛,上层的下垛,里面的往外垛,外面的往里垛,使菌袋受温一致,发菌整齐。翻垛时发现有杂菌污染的料袋,应将其拣出;若发现有菌丝不吃料的,必须查明原因及时采取措施。
⑥通气补气。采用两头扎口封闭式发菌,在发菌早期,袋内含氧量可以满足菌丝生长的需要。随着菌丝生长量增大,袋内供氧量不足就会影响菌丝正常生长。当袋两头菌丝各长进料内2~3厘米时,可在菌丝生长带上端1~2厘米处用大头针(或缝衣针)周身刺孔8~10个孔,或用削尖的竹筷由袋口往里扎3~4个孔,或将袋两头扎紧的绳子稍加松开,利用松绳后袋口薄膜的自然张力,让新鲜空气进入袋内,以通气补氧,促进菌丝健壮生长。
⑦预防鼠害。防止老鼠咬破料袋,引发杂菌污染。
3、强化菌丝后熟,提高平菇产量
平菇一般在24~30℃条件下10~15天菌丝就可满袋,若受到某些因素的影响或刺激后会很快现蕾出菇。但此时基料内部的菌丝尚未达到生理成熟,仅表层菌丝扭结现蕾,出菇产量尤其是第一潮产量不高。因此,强化菌丝后熟是提高平菇产量的关键。
菌丝后熟是在菌丝发满袋后,使菌丝继续进行营养生长,以延长发菌7~10天。延长菌丝后熟期能使菌丝吸收更多的营养,生长健壮、旺盛,出菇量增大。强化菌丝后熟,平菇产量可提高20%。实现菌丝后熟应注意以下几点。
(1)选用脱毒菌种  选用不携带任何病菌、有较高抗性的脱毒菌种,以加速分解吸收基料营养、迅速发展壮大菌丝群体。
(2)注意预防病虫  清理菇棚,棚外用多菌灵、敌敌畏等药物杀菌杀虫,棚内用百病去无踪杀菌。同时在发菌及出菇期内,每隔3~7天喷洒一次百病去无踪溶液防止病菌侵染。4~10月份,棚内用高效驱虫灵等喷洒驱避菇蚊和菇蝇。
(3)调配基料营养  每250公斤原料中加入一袋食用菌三维营养精素(拌料型),使营养均衡、菌丝更健壮。
(4)实施菇面喷肥  平菇子实体生长期内,根据温度情况,每隔1~3天喷施一次食用菌三维营养精素(喷施型),每潮菇喷3次。一般增产30%以上,高的超过50%,投入产出比达1∶6。
4、平菇栽培袋怎样刺孔
先将平菇栽培袋的一端用绳扎口,然后从另一端向袋内装入菌种和培养料,一层料一层种,最后用菌种封口,并用绳子扎口。然后做一个长30厘米、宽3厘米、厚1厘米的木板,在木板的一端钉上3个直径2.5~3毫米的钉,间距4厘米,钉透木板。用木板上的钉子向扎好口的栽培袋两端有菌种的位置扎孔,但栽培袋中间不扎孔,以防污染和从中间出菇。
栽培袋的两端扎9~15个孔,孔分布要均匀,数量要看菌种的多少而定。扎孔后发菌快,可提早11~13天出菇。
5、在生产中,判断平菇发菌结束、准备现蕾的方法:一是看菌袋内是否出现“黄水”,此为平菇生理成熟的标志,即开始由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转化。二是当看到整个菌袋通体雪白,无杂色,料袋紧实,用手轻拍能听到清脆响声,即可判断发菌完毕。
八、出菇管理
1、墙体双向出菇。
菌袋接种处出现原基时,及时将两头打开,反卷塑料薄膜。将开口的菌袋堆放4-6层,并适时通风,给予一定温差和反射光。保持空气相对湿度85%-90%、室温18℃-25℃,6天后即可现蕾出菇。通过调控温湿度,头潮菇生物转化率就可达100%。
(1)当料袋两端出现于实体原基时解开料袋两端扎口通气,每天喷水1—2次,空气湿度维持在90%,料温维持在10—20度。
(2)平菇出菇要求有温差的刺激,昼夜温差达到8~10℃有利于菇蕾的分化。温度一般控制在18~22℃上下,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85~90%,散射光照射并加大通风及时排除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。
(3)
2、大棚畦式覆土出菇。
二潮菇采后脱去菌袋,将菌块从中间一分为二,切面朝上排入棚内低畦内,菌块间相距1厘米,用干细土填满,上面覆土1-2厘米厚,浇营养液。营养液含尿素1%、糖1%、磷酸二氢钾0.5%、石灰0.5%,并加入克霉灵1000倍液、敌杀死1000倍液。营养液浸菌块一昼夜后排除。其他管理方法同常规。
(1)覆土以泥炭土为好,没有泥炭土也可用粘土。覆土应为湿润状,并先调节pH值为7~7.5,然后再覆到料面上。也可直接覆盖干土,覆后喷水。覆土厚度以2~3cm为宜。覆土后加强管理,保持土面湿润,加大通风量,使菇房温度逐步降低至15~17℃,湿度保持在90%左右。
(2)床面现蕾后,去掉薄膜,加强通风透光,控制温度,保持土面湿润。平菇长大后即可采收,采收时应打开门窗通风。采菇后应整理好床面,停水4~5天,让菌丝恢复生长,然后再喷清水,保持床面湿润,大约一周左右,又可长出菇蕾。如此一般可采菇3批。
3、床架栽培
当菌袋出现子实体原基时,表明菌丝已经成熟,这时可转入出菇管理。将菇棚消毒,做好菌床灌水晾干后,将发好菌的菌袋整齐码放在菌床上,堆高7—8层,50米日光温室可装菌袋10000—12000袋(折合干料8—10吨)。解开菌袋两头扎口,当料面出现菇蕾时,用剪刀剪去两头袋口,促使菇蕾迅速生长。平菇是变温结实,加大温差刺激有利于出菇,同时出菇场地要经常浇水,空气湿度保持在85%—90%。切忌向菇蕾上直接喷水,只有当菇蕾分化出菌柄菌盖时方可向菇体喷雾状水,要少喷勤喷,有利于子实体生长。秋后气温偏低,一般在中午喷水后通风,每天一次,根据气温控制通风30分钟—1个小时。平菇喜散射光,可根据天气情况控制光照,保证三分阳七分阴的光照最有利于平菇出菇。
(1)当栽培袋发满菌丝后,移入菇棚10天左右可形成菌蕾,此时室温应控制在13-18℃,空气相对湿度80-90%,每天通风3-5次,每次25-30分钟,如果通风不良,会导致菇体小而密,通风时间过长影响温湿度。当平菇菌盖基本展平,颜色渐淡时及时采收。第一批菇采收后,停水2-3天,及时将棚内残存的死菇、遗留的菇柄等清除干净,再向袋内喷水。控制温度保持湿度,促进菌丝体迅速恢复,产生新菇蕾,增加出菇次数,延长采菇时间。经过10-15天可采第二茬,一般可采3-4茬。
4、出菇管理要点
①拉大温差,刺激出菇。平菇是变温结实,加大温差刺激有利于出菇。利用早晚气温低时加大通风量,降低温度,拉大昼夜温差至6~10℃,以刺激出菇。低温季节,白天注意增温保湿,夜间加强通风降温;气温高于20℃以上时,可采用加强通风和进行喷水降温的方法,以拉大温差,刺激出菇。
②加强湿度调节。出菇场地要经常喷水,使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85%~90%。在料面出现菇蕾后,要特别注意喷水,向空间、地面喷雾增湿,切勿向菇蕾上直接喷水,只有当菇蕾分化出菌盖和菌柄时,方可少喷、细喷、勤喷雾状水,补足需水量,以利于子实体生长。在采收一、二潮菇后,菌袋内水分低于60%时,应给予补水,采用直接向袋内注水或用水浸泡,浸泡时用铁丝在菌袋上扎3~4个孔,可使水容易浸入菌袋。
③加强通风换气。低温季节一天1次,每次30分钟,一般中午喷水后进行;气温高时,一天2~3次,每次20~30分钟,通风换气多在早、晚进行,切忌高湿不透气。通风换气必须缓慢进行,避免让风直接吹到菇体上,以免菇体失水,边缘卷曲而外翻。
④增强光照。散射光可诱导早出菇,多出菇;黑暗则不出菇;光照不足,出菇少,柄长,盖小,色淡,畸形。一般以保持菇棚内有“三分阳七分阴”的光照强度为宜。但不能有直射光,以免晒死菇体。
5、出菇管理中的注意事项
出菇棚内,应按菌袋菌丝成熟早晚分畦堆放,使出菇整齐一致,有利于同步管理。菌袋进入出菇管理时,先解开两头扎口,不要急于把袋口完全张开,以防料表面失水干燥,影响正常出菇。
6、后期覆土出菇
袋栽平菇,一般出2潮菇后,经过补水管理还能继续出菇,但出菇少,菇体小且不整齐,经济效益低。采取覆土出菇,则有利于增产。覆土的方法是:在菇棚内开沟整畦,挖宽1米,深20~30厘米,长度不限的沟畦、畦与畦间留50厘米的人行道。将出过2潮菇的菇筒两头料面清理干净,脱去塑料袋,截成两段,竖直排放在沟畦内,然后用肥袄菜园土填充菌筒间的缝隙,并盖于菌筒表面0.5~1厘米厚。覆土后,在沟畦内灌大水一次,以浸透菌筒。在出菇适温条件下,约7天左右菌床上就有菇蕾出现,按出菇要求进行管理,可继续采菇4~5潮。
7、接种60天后,菌丝体吃料已基本完毕,此时用刀片在菇床板底反面缝隙处,沿其长度方向间断划破塑料薄膜,直到培养基。每段切缝长度不超过15厘米,切缝之间的横向、纵向间距均应大于15厘米。以后在菇床每次喷水时,均要用喷雾器对菇床反面的切缝适量喷水,其余管理同常规。菇床反面第一茬菇收获后,可再用刀切开菇床反面缝隙处未划过的塑料膜。在整个栽培过程中,菇床反面的平菇可采摘2~3茬。产量接近菇床正面的产量。
九、病虫害防治
随着食用菌生产的发展,病虫害也逐渐严重,各种病虫害通过多种途径侵染食用菌制种和栽培的各个环节。轻者造成食用菌减产,一般减产20~30%;重者无收,使栽培全部失败。因此,掌握病虫害的发生规律,找出有效的防治方法,是食用菌生产中急待解决的问题。
病虫害的侵染一般有3个渠道侵染食用菌:出培养料和覆土带入菇房,尤其用生料栽培;自然传播,在食用菌制种和栽培管理中,由于环境差和消毒不好引起;菌种带菌,使用的母种、原种、栽培种混有杂菌和病虫。食用菌生产中污染培养料及菌丝体的杂菌有毛霉、木霉、青霉、曲霉、脉孢霉等。为害子实体的病害有由毛霉引起的平菇毛霉病;由青霉引起的平菇青霉病;由病毒颗粒引起的病毒病;及由粘菌引起的粘液病等。为害平菇的害虫主要有平菇厉眼蚊、平菇尖须夜蛾、星狄夜蛾、菇螨及跳虫等。对病虫害的防治应采取预防为主,综合防治的措施。
⑴选用新鲜、干燥、无霉变的原辅材料,使用前原料经曝晒2~3天,如能采用先堆制发酵,后高压灭菌的双重处理,则能更有效地防止病虫的发生和为害。
⑵保持菇房及四周经常性清洁卫生,菇房使用前必须清除干净残留的培养料、垃圾等污染源,并用10%的石灰水或波尔多液涂刷墙壁、棚顶及床架,也可用2%~3%甲醛液喷雾;再喷0.4%敌敌畏或0.2%乐果液,以杀灭害虫。
⑶接种时加大播种量,一般以增加15%~20%为宜,让平菇菌丝迅速生长占满料面,可抑制杂菌的发生。
⑷加强管理,调控好温湿度,特别是在发菌期,空气相对湿度应控制在60%左右,温度不超过28℃,尽量创造一个有利平菇生长发育而不利病虫发生和繁殖的生态条件。平菇在不良环境下易形成各种畸形菇,畸形的类型有盖小高脚型、盖小珊瑚型、盖小柄粗型、无盖光杆型、盖皱柄粗型、皱缩干枯型等。发生原因主要是:当光照不足,温度偏低;或在栽培中草帘盖得太厚和一直不揭膜,通风不良,二氧化碳积累过多,都容易产生高脚型子实体。当温度偏高,湿度偏低(培养料的含水量和菇房的空气相对湿度都偏低)或没有及时喷水等,都极容易产生盖不皱缩干枯型。在子实体分化形成期,遇上23℃以上的高温或长期在较高温度下,物质代谢受阻,营养物质输送不到菌盖,容易产生盖小柄粗(呈水胀状)的畸形菇。此外,在栽培上选用质量差的塑料薄膜作覆盖材料,当膜内凝结的水滴滴落到子实体时,会出现菌盖着色的畸形菇。预防畸形菇的发生,也应采取综合性的生态防治,如合理安排栽培季节,选好质量较好的薄膜或地膜作覆盖材料。出菇期根据所栽培品种的温型,调控适宜的温度条件,珊瑚期后,空气相对湿度调至90%,但不能高于95%,防止菌盖变色腐烂。当二氧化碳浓度超过0.06%时,就会抑制菌盖的生长。因此,要加强通风换气,一般以人在菇房无压抑感为度,通风后要喷水补湿,让子实体从空气中吸收水分 。
十、采收和加工
1、适时采收
平菇主要是鲜食,适时采收不但菇体柔软脆嫩、味美可口,而且产量高。当菌盖颜色由深变浅,菌盖平展,菌褶充分伸长,不凹部分白色茸状物出现,孢子未弹之前时是采收的最佳期。过早采收,菇体没有长足,影响产量;过迟采收,边缘破裂,质地变韧,孢子释放,鲜味消失,重量减轻,品质下降,而且不利于下茬平菇的生长。
2、采收方法
采收平菇如果方法不当,往往破坏平菇的外形,也影响下茬的发生。为了保证平菇质量,不要提前停水,只要采收当天停止喷水即可,这样有利于菇体保持韧性,否则容易干燥脆裂。采收时,一手轻按料面,一手捏住菌柄,将菇旋转扭下。也可用刀平贴料面,将平菇割下。切割时要注意紧贴料面,不要留茬过高,以免喷水后引起腐烂。平菇常叠生或丛生,采收时应整丛采收,轻拿轻放,防止损伤菇体,并用力割去老根和菇柄基部,及时送往收购站或加工单位。一潮菇采完后,应清理床面,将死菇和残留在培养料中的菇根捡净,以利于形成下一潮菇。
3、转潮
每次采摘后,清理残根,暂时停止喷水3—4天,让菌丝愈合,恢复生长,然后再继续喷水,大约经过10天,便可长出第二荐平菇。
4、平菇深加工
(1)平菇干的制法。平菇含水分较多,所以关键要经过烘烤。入烤前,将鲜菇摊排于烘筛上,在太阳下面烘晒半天,同时将烘烤设备预热至40℃左右,以排出内部温度。入烤时,按菇体大小、厚薄不同分开排筛,菇柄朝下;菇体较大应切片。将大菇放在下层,小菇放在上层。控制初期温度在35℃左右,烘1~2小时后,调温度至45~50℃,5小时后,再调到60℃。温度升的过高或过急,菇体色泽加深,甚至发黑;菇盖易开裂,卷曲,影响成品外观。烘干后的平菇上品为:菌褶金黄色,香味浓厚。烘干率为10:0.9一1。
(2)盐渍平菇的制法。①煮菇。将洗净、沥干的鲜平菇放入已烧开的大锅水中,煮7一10分钟,捞出摊在干净的晾席上,迅速冷却。②腌制。将冷却的平菇置于25°Be的浓盐水缸中或水泥池内,菇体与盐水之比为1:1。经12一24小时腌制后,检查盐水浓度。一般会下降至15°Be,即把菇体捞出,浸泡在新配制的24°Be的盐水中,拌匀测定盐水浓度,直至稳定在2O°Be为止。盐水一定要浸没菇体,并用纱布覆盖缸口或在水泥池上加盖,以免蚊蝇等杂物落入。为了防腐,应向浸泡液中加入鲜菇重0.2%的柠檬酸,即50公斤鲜菇加入100克柠檬酸,使盐水PH值控制在3.5左右。腌制时间为15~20天。③封藏。鲜菇腌制好后,捞出沥干,装入盛有新制备盐水的塑料桶内,最后用22~24°Be盐水添满,加盖保存。观察几天后,抽查质量、重量,盐水浓度不低于2O°Be即可外运。
(3)平菇酱油的制作。取平菇残次菇5~10公斤,捣碎后加入清水50~100公斤进行熬煮取汁,用多层沙布过滤去渣,按滤液50公斤计,加入五香籽47克、花椒50克,胡椒80克、八角120克、桂皮150克、老姜片200克,食盐1500一1800克、苯甲酸钠50克、柠檬酸35克、焦糠液3000克,并把五香籽、花椒、胡椒、八角、桂皮、姜片(切碎)用多层纱布包好,一同入铝锅内浓缩约1.5~2小时,起锅前30分钟加入焦糖液,起锅时再用多层沙布过滤,滤液入缸,趁热加入食盐、苯甲酸钠、柠檬酸等搅拌均匀,并调整盐液浓度至16~18°Be,让其冷却沉淀,封装于瓶内封口即成
十一、平菇的下脚料该如何利用
种菇结束后被清理出来的培养料即是下脚料,因为培养料经过平菇菌丝有关酶的分解和转化后,其营养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,加上平菇菌丝的残留,使其中的粗纤维和木质素含量分别下降了50%和30%以上,粗蛋白却增加了1倍以上,因此除了霉烂变质的下脚料用做肥料外,一般的下脚料应进行综合利用,提高其经济价值。
(1)用做肥料:下脚料结构疏松,有机质含量高,当肥料施用是最常用的方法,它可以改善土壤团粒结构和提高地力。
(2)用做饲料:下脚料干燥粉碎后可制成菌糠,也可直接打浆拌入基础饲料(饼、酒糟、麸皮、青饲料等)中喂养畜禽。使用量:喂鸡时占基础饲料的5%~20%,喂猪时占基础饲料的20%~40%,喂牛时占基础饲料的30%~50%。
(4)用于食用菌再生产:生产上进行发酵和无菌处理,再用于草菇、平菇等食用菌栽培,在配方中补充一定量的辅料和新培养料。
(5)用做再生能源:以下脚料加猪粪(重量比为1∶1.4)为发酵配料生产沼气,不仅能缩短沼气的发酵周期,而且能提高沼气的产量。

更多
扫一扫关注我们 免费获得价值2980元的食用菌栽培技术培训 河北衡水景县宪龙食用菌研究所官方微信
联系我们

    景县宪龙食用菌研究所

    手机:18732826991  13513081118

    电话:0318-4228932

    联系:周宪龙

    网址:www.xlshiyongjun.com

    地址:河北省景县景新大街西侧371号